摘要
年初以来,消费修复总体偏慢,服务消费恢复明显好于商品消费。收入增长制约下,商品消费的需求弹性有限,而服务消费受消费结构升级推动、需求弹性更大。消费的空间如何进一步打开,可能的发力点在哪?本文梳理,可供参考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热点思考:消费可能的发力点?
一问:疫后消费表现如何? 消费温和修复、服务消费恢复好于商品消费
年中已过,消费恢复差强人意、服务消费的修复好于商品消费。7月,社会零售消费当月同比增长2.5%、仍明显低于疫情前8%的增长中枢。其中,服务消费以餐饮服务为例、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,两者两年复合同比分别录得6.8%和2.1%。消费缓慢修复背后,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问题突出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中位数收入1.1个百分点。
疫后增长较快的服务类消费并未完全反映在社零中,或导致消费数据被低估。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,服务消费占比的趋势性提升是客观规律、但疫情影响下一度“中断”。受场景修复提振,上半年“服务含量”更高的医疗保健、教育文化体育、其他用品及服务等消费增长较快,服务消费占比恢复至44.5%、低于疫情前约1.4个百分点。
二问:疫情对消费有哪些滞后影响?“疤痕效应”压制整体消费意愿、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
后疫情时代,“疤痕效应”仍持续对就业和消费产生影响,居民就业和消费预期仍不稳。消费意愿更强的青年群体就业受冲击更大,16-24岁失业率中枢趋势性抬升;收入和财富相对稳定的中年群体消费信心和预期低迷、消费者信心和预期指数处于历史低位,央行住户调查数据显示58%的居民仍倾向于进行“更多储蓄”。
疫情期间服务业供给被动收缩的滞后影响也开始显现。疫后居民服务需求快速释放、但服务供给调整短期刚性,供需不平衡凸显。此外,服务业供给在疫情非对称冲击下、结构也有所失衡,大量中小市场主体退出市场、中低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。以酒店业为例,2022年全国酒店数较2019年减少了5.9万家、但酒店连锁化率由26%提升至39%。
三问:消费空间如何进一步打开?加大保障类政策力度、针对性发力或有助释放消费潜力
一是增加就业、养老、生育等保障类政策力度,提高居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。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是导致我国居民“过度储蓄”的重要原因:失业保险覆盖率仅1/3、大量灵活用工人员被排除在外;参保赡养率不足40%、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较大;抚育成本远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,抚养孩子至18岁所需成本高达GDP的6.3%。
二是针对城镇居民、增加有效服务供给,针对农村居民、加大商品消费补贴力度。收入增长放缓背景下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量更多来自消费结构的转换。京东数据显示,上半年旅行服务、医疗健康服务和商务服务等需求增长较快。农村居民消费意愿更强、耐用品消费仍有提升空间,空调、家用汽车等大宗商品拥有量明显低于城镇居民。
风险提示
数据统计存在误差或遗漏,政策、外部环境变动超预期。
报告正文
热点思考:消费空间,如何进一步打开?
一问:疫后消费表现如何? 消费温和修复、服务消费恢复好于商品消费
年中已过,消费恢复差强人意、服务消费的修复好于商品消费。7月,社会零售消费当月同比增长2.5%、仍明显低于疫情前8%的增长中枢。其中,服务消费以餐饮服务为例、增速明显高于商品零售,两者两年复合同比分别录得6.8%和2.1%。受服务消费提振、上半年服务业PMI表现明显好于制造业、二季度住宿和餐饮业GDP增长高于整体2.2个百分点。
消费缓慢修复背后,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。上半年,居民收入恢复同样偏慢、且收入差距有所扩大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中位数收入1.1个百分点。其中,占贡献消费总量8成的城镇居民拖累更大、农村居民收入恢复更快。薪资增速放缓是拖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主因,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两年复合同比低于疫情前近3个百分点。
疫后增长较快的服务类消费并未完全反映在社零中,或导致消费数据被低估。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,服务消费占比的趋势性提升是客观规律、但疫情影响下一度“中断”。受场景修复提振,上半年“服务含量”更高的医疗保健、教育文化体育、其他用品及服务等消费增长较快,服务消费占比恢复至44.5%、低于疫情前约1.4个百分点。
二问:疫后对消费有哪些滞后影响?居民消费意愿低迷、服务消费供给不足
后疫情时代,“疤痕效应”仍持续对就业和消费产生影响,居民就业和消费预期仍不稳。消费意愿更强的青年群体就业受冲击更大,年初以来16-24岁失业率中枢趋势性抬升、6月录得21.3%的历史新高。收入和财富更稳定的中年群体消费意愿低迷、消费者信心和预期指数处于历史低位,央行住户调查数据显示58%的居民仍倾向于“更多储蓄”。
疫情期间服务业供给被动收缩的滞后影响也开始显现。以增加值占比衡量,2020-2022年间公共管理、教育、卫生社保、居民服务、文体娱等行业规模收缩较为明显,短期内供给调整相对刚性。相较服务供给的收缩,疫后居民服务需求快速释放、社交文化娱乐和旅游支出意愿持续回暖,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或进一步制约服务消费修复的弹性。
疫情非对称冲击下、中小经营主体受影响更大,服务业供给结构也有所失衡。以酒店业为例,疫情期间各线级城市酒店数量均明显减少,2022年全国酒店数27.9万家、较2019年减少了5.9万家。与此同时,大量中小主体退出供给市场、酒店连锁化率由26%提升至39%、中高端酒店扩张最为明显。相较酒店的高端化,居民旅游更热衷于“下沉式市场”,2023年甘肃乡村旅游消费热度指数明显高于以往。
三问:消费空间如何进一步打开?加大保障类政策力度、针对性发力或可助力
增加就业、养老、生育等保障类政策力度,提高居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。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是导致我国居民“过度储蓄”的重要原因。就业保障方面,我国仅1/3的就业人员参保失业保险,大量灵活用工人员被排除在外。养老保障方面,参保赡养率不足40%、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支付压力较大;生育保障方面,我国抚育成本远高于同期的海外经济体,2019年抚养孩子至18岁所需成本高达GDP的6.3%。
增加有效服务供给,满足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扩张。在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张动能更多源于消费结构的升级;参考海外经济体,我国服务消费占比提升的空间还很大。京东消费数据显示,一、二线城市和县域农村地区的服务消费需求更大,上半年旅行服务、医疗健康服务、商务服务和装修服务等销量同比高增。
加大对农村消费的政策支持,释放农村大宗商品消费潜力。相较城镇居民,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更强,疫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已恢复至80%的水平、远高于城镇居民的60%。与此同时,农村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的提升空间仍较大,空调、家用汽车、计算机等产品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92、32和25台,明显低于城镇家庭平均水平。
经过研究,我们发现:
一问: 疫后消费表现如何 ? 消费温和修复、服务消费恢复好于商品消费。 1 )年中已过,消费恢复差强人意、服务消费的修复好于商品消费; 2 )疫后增长较快的服务类消费并未完全反映在社零中,或导致消费数据被低估。
二问: “疤痕效应”压制整体消费意愿、服务消费有效供给不足。 1 )后疫情时代,“疤痕效应”仍持续对就业和消费产生影响,居民就业和消费预期仍不稳; 2 )疫情期间服务业供给被动收缩的滞后影响也开始显现。
三问: 消费空间如何进一步打开?加大保障类政策力度、针对性发力或有助释放消费潜力。1)一是增加就业、养老、生育等保障类政策力度,提高居民整体边际消费倾向;2)二是针对城镇居民、增加有效服务供给,针对农村居民、加大商品消费补贴力度。
风险提示
1、 数据统计误差或遗漏。一些数据指标,可能存在统计或者处理方法上的误差和偏误;部分数据结果也可能受到样本范围、统计口径等影响。
2、政策、外部环境变动超预期。国内政策和海外环境或存在超预期变化影响中观高品指标变动。
本文源自:券商研报精选
标签: